這3個看似“正確”的行為,正在毀掉你的人生
文 |實用菌
01
在這個世界上生存,是一件很考驗智商的事。
比如你經常聽到一些“人生道理”,覺得很受啟發,但真的去做時,又會被啪啪地打臉。
人只有在吃過苦頭后才會明白:
有很多所謂的正確,只是看起來正確而已。
稍不留神,你就會被帶進坑里。
那么,生活中有哪些看似很正確的行為,其實有可能毀掉你的人生呢?
02
看似正確的做法一:人需要不斷克服自己的缺點。
許多人對自己說過的最大的一句謊言,就是:
“人無完人。”
但在生活中,卻無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。
對于對量比較強大的人來說,能夠彌補或者改正缺點,固然很好。
但對于另一部分人來說,與缺點相抗衡,只是在被迫的消耗自己。
小時候,家長會說:
“你這樣,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;你不改,就沒有小朋友和你玩了。”
于是,在我們的意識當中,缺點的存在總是伴隨著失去他人的喜歡。
“如果我不隱藏缺點,就會被孤立;如果我不改正缺點,就會失去被愛的資格。”
所以在進入社會后,總是會緊張,會焦慮,更害怕失去競爭的資格,于是逼著自己做并不擅長的事:
不愛說話,不喜歡表達,卻硬要逼著自己去說;
不適合自己的工作,也要硬著頭皮去做;
明明不夠有上進心,還是要表現的很努力......
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,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希望。
但其實,有缺點,不是一種錯誤,反而是真實的表現。
大部分獲得成功的人,都懂得“揚長避短”。
他們更加擅長發現自己的優勢,并能夠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。
積極心理學之父,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了一種幸福理論:
去做有意義的事情,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一個比你本身更大的使命中去。
簡單來說,就是把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,是人生最幸福的體驗。
那怎么發現自己的優勢呢?實用菌給大家總結出以下這3點:
1、你在某個方面獲得過認可;
2、在相關的方面學習的非???,禁不住想要怎么做得更好;
3、對于做某種類型的事,可以感到深深的滿足感。
將自己的優勢列出來,并盡可能的具像化。
比如這些優勢,可以和哪些工作,崗位,或者學習的課程聯系起來。
所以,正確的做法,應該是盡可能的挖掘自己的優勢所在。
當你利用優勢確立了自己的自信體系,才能夠接納真實的自己。
03
看似正確的做法二:在關系中表達事實更重要。
先拋給大家一個問題:
“在雙方出現矛盾的情況下,到底要不要講理?”
之前我就在文章里有寫到:真正愛你的人,才會花時間跟你講理。
后來我收到一條私信,說:
“菌大大,我跟她講理,結果她跟我越吵越兇,怎么辦?”
跟他聊了一會才知道,原來他的講理,是跟另一半一五一十的擺事實,講道理。
講“理”其實有兩層含義:
第一層,就是交流事實。
第二層,就是交流感受。
與交談方的心理距離較遠的話,比如同事,普通朋友等等,我們通常只會選擇第一層面的溝通。
而在親密關系中,我們通常會更注重第二層面“感受”的溝通。
很多人有這樣的誤區:
——發生矛盾后,雙方會用各種事實來撇清關系,逃避責任,甚至把過錯推到對方的身上。
這只是停留在第一層面的溝通,并且會立刻將兩個人的心理距離拉遠。
我們更需要讓對方知道的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。
在關系中,感受一定是大于事實的。
事實有對錯,但感受沒有。
你感受到被愛了,要告訴對方;
你感受到了傷害,也要告訴對方。
但要記住,你應該著重去描述自己的感受,拉近心理的距離,而不是過度描述事實,指責和埋怨對方。
感情這件事,歸根結底,談的終歸是一個“情”字。
所以,在關系中應該多注重表達感受,而不是事實。
04
看似正確的做法三:盡可能的避免與發生他人沖突。
與人為善,是需要去學習和堅持的人生態度。
但很多人,只看到了“善”,卻誤解了“善”字背后的含義。
有底線的善良,是一種美德;而沒有底線的善良,是對自己的殘忍。
生活中有一類人,他們從來不會與其他人起沖突。
但不是因為脾氣好,不在乎,而是害怕,緊張,不安,焦慮。
主要原因就是:在他們的認知中,不吵架才是保護自己的方式。
比如在原生家庭,父母在吵架的時候,經常指責對方,否定對方。
但夫妻雙方并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,還把剩下的負面情緒帶給了孩子。
所以孩子面對的往往是單方面“吵架”,和單方面的指責。
那么對于孩子來說,吵架,就意味著被指責,甚至被放棄,拋棄。
這種不安感,使他們不敢吵架,不會吵架,委屈也只能自己受著。
表面上來看,他們很穩重,老實,情緒穩定。
但其實內心的力量很弱小,迫使自己的底線一再的降低。
而內心強大的人,他們不會去計較一時的利益得失,因為這并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東西。
但是,
他們會堅持自己的底線,或者是對于自己需要守護的人和事很明確,很有界限感。
他們很少會吵架,但是不害怕吵架。
所以,正確的做法應該是,一旦受到侵犯,要為自己據理力爭,保護自己的利益和領地。
邁出“吵架”的第一步確實很難。
但是,如果不去做,就很難幫助自己重新建立和獲得安全感。
面對生活,首先要做到的,就是尊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。
05
認知和行為的改變,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
改變的過程,也可能會經歷痛苦、懷疑和反復。
但人生,就是一場修煉的體驗:
——
知難而退,就山重水復;迎難而上,就柳暗花明。
通往幸福的那扇門,是需要你自己去開啟的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